
“乐事劝功,济人利物”出自什么地方?
济人利物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 jì rén lì wù,意思是指救助别人,对世事有益。【出处】: 宋·朱熹《记外大父祝公遗事》:“岁大疫,亲旧有尽室病卧者,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,遍饮食之而后返,日以为常,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计,虽倾资竭力无吝色。”
乐事劝功的意思及成语解释
乐事劝功,指乐于从事所业,努力获得成效。
《盐铁论·水旱》说:“铁器,民之大用也。器用便利,则用力少而得作多,农夫乐事劝功。用不具,则田畴荒
C试题分析:材料反映了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,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,故选C。
带劝告两个字的成语是
所有包含劝的成语孙权劝学:瞻蒲劝穑:诱掖奖劝:赏一劝百: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。诱掖奖劝: 引导扶持,奖励劝勉。赏一劝众: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。劝善惩恶: 劝:勉励;惩:责罚。惩罚坏人,奖励好人。劝百讽一: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。意在使人警戒,但结果却适得其反。劝善黜恶: 惩罚坏人,奖励好人。同“劝善惩恶”。劝善戒恶: 惩罚坏人,奖励好人。同“劝善惩恶”。乐事劝功: 指乐于从事所业,努力获得成效。讽一劝百: 讽: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、指责;劝:劝告,劝戒。委婉含蓄地批评、指责一个,使大家都受到教育。罚一劝百: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。断织劝学: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,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。后比喻劝勉学习。惩恶劝善: 惩:责罚;劝:勉励。惩罚坏人,奖励好人。
关于事功的成语
展开全部急于事功【拼音】:jí yú shì gōng【解释】:事:事业;工:功绩。指做事急于求成。【出处】:《金史·选举一》:“宣宗南渡,吏习日盛,苛刻成风,殆亦多故之秋,急于事功,不免尔欤。”【示例】: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,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,~。 ★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为了忘却的记念》【近义词】:急于求成【语法】:作谓语、宾语;指急于求成事半功倍【拼音】:shì bàn gōng bèi【解释】:指做事得法,因而费力小,收效大。【出处】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,惟此时为然。”【示例】: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,比较地容易获得~的效果。★邹韬奋《经历·前途》【近义词】:一举两得、一箭双雕、事半功百【反义词】:得不偿失、舍近求远、事倍功半【语法】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做事得法事倍功半【拼音】:shì bèi gōng bàn【解释】:指工作费力大,收效小。【出处】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【示例】: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,桩桩发达,这岂不是~吗?★清·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三回【近义词】:得不偿失、舍本求末【反义词】:事半功倍【语法】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收效小通功易事【拼音】:tōng gōng yì shì【解释】:分工合作,互通有无,拿多余的换没有的。【出处】: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子不通功易事,以羡补不足,则农有余粟,女有余布。”【示例】:于是~,择其公且贤者,立而为之君。 ★严复《辟韩》【近义词】:通工易事【语法】:作谓语;指分工合作疑事无功【拼音】:yí shì wú gōng【解释】:工作信心不足,就不会有效果。【出处】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韂鞅曰:‘疑行无名,疑事无功。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见非于世;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敖于民。’”【示例】:诸将多曰:“善!”张卬拔剑击地曰:“~,今日之议,不得有二!” ★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淮阳王更始元年》【近义词】:疑行无成【语法】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劝诫人乐事劝功【拼音】:lè shì quàn gōng【解释】:指乐于从事所业,努力获得成效。【出处】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无旷土,无游民,食节事时,民咸安其居,乐事劝功。”【示例】:器用便利,则用力少而得作多,农夫~。★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水旱》【语法】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事半功百【拼音】:shì bàn gōng bǎi【解释】:指做事得法,因而费力小,收效大。同“事半功倍”。【出处】:清·魏源《道光丙戌海运记》:“因利乘便,事半功百,而元所未有也。”【近义词】:事半功倍【反义词】:事倍功半【语法】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做事得法事捷功倍【拼音】:shì jié gōng bèi【解释】: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。【出处】:清·侯方域《上三省督府剿抚议》:“既示必死之期,又开可生之路,利害悬殊,事捷功倍。”【语法】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